近日,四川省成都公交改造设置“路中式”公交换乘站并配置移动刷卡机受到关注,乘客站台刷卡再乘车,高峰时段平均上车时间由55秒下降至40秒。不止成都,近年来,随着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策略深入实施,城市交通出行呈现多样化、高品质需求,各地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和企业积极作为,将公共交通站点打造成服务民生的平台。
本期策划聚焦各地公共交通站点改造提升的思路方法,展示城市公共交通末梢的发展潜力。
作为公共交通的节点,公交站点不仅是乘客上下车地点,更是提供便民服务的重要窗口。公交站点硬件升级,体现的不仅是对服务细节的关注,还有对文化、对城市记忆的传承。
自动售货机、共享雨伞、急救设施,以及候车座位上安装的手机无线充电器和多媒体查询系统……这些设备出现在湖北省武汉市珞喻东路改造后的大黄村公交站台。3月10日,随着改造完成投用,来此候车的乘客发现了这些“小惊喜”。据悉,这是武汉第一座配备卫生间的公交站台。“知道地铁站里有公厕,没想到还能在公交站见到。”候车的杨阿姨满脸惊讶。
从简单的候车亭到能够解决乘客基本需求的服务空间,是城市公共服务理念的升级。站台从候车点变成主动服务区,让城市交通有“速度”更有“温度”。
2024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市对312个公交站台进行新建、改建。其中,新安装的民航局站公交站台融入西藏文化元素,彰显出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福建省福州地铁林浦站提炼林浦古村马鞍墙的形体特征,用空间符号及形体与地面文化遥相呼应。黑龙江省哈尔滨地铁珠江路站提炼了香坊火车站、水塔、教堂、哈尔滨啤酒厂、田家烧锅等特有的建筑元素,通过开埠、建设、生活等场景,再现了百年香坊开放包容的市井风貌……
通过站点提质升级,促进公交地铁线网衔接融合,不仅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提升服务水平的实践,更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弘都院总规划师许槟在今年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建议完善线网融合,放大轨道和公交“两网融合”效应,提出从出行者体验感受出发研究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一体化规划、建设和治理的保障措施。
《2025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中,北京交通专门针对轨道公交融合发展提出“持续优化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布局,全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地面公交站点占比由88%提高到90%。”
记者了解到,预计今年年底基本完工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下2层的公共换乘通廊,可实现火车、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平均换乘时间只需3分钟。京投枢纽公司设备管理部工程师段毅介绍,未来这个枢纽将集成2条城际铁路、4条轨道交通、1条市郊铁路、15条公交接驳线路。
晴不用遮阳、雨不用撑伞。在福建省厦门市,这样的综合换乘模式正逐步在BRT车站推广。
3月23日,厦门市BRT(快速公交)华侨大学站以全新面貌正式迁回原址运营。这座因地铁6号线建设临时迁移的站点在诸多方面实现升级,为市民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与优质体验。“BRT华侨大学站与地铁6号线实现‘无缝换乘’后,将成为厦门第6座‘地铁﹢BRT’换乘车站。采用票务标签换乘登记模式后,乘客转乘地铁将由4次刷卡优化为3次刷卡。升级完成后将平均节约换乘时间3至5分钟,过闸效率提升25%,逐步提升BRT与地铁换乘便捷性。”厦门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客运二分公司副总经理王胤表示。
这个清明假期,打辆网约公交车出行。《城市公共交通条例》明确,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在保障公众基本出行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定制化出行服务业务。近年来,多地公交企业积极开通需求响应公交业务,乘客可依据自己出行需求定制线路,既方便又快捷。
随之而来的,就是虚拟站点的出现。传统的公交车服务属于“人找车”模式,有几率存在“最后一公里”距离过远、候车环境差、候车时间长等问题,需求响应公交车则会根据下单人数及线路等信息综合研判,主动前往预约地点接送。这一约定地点既可以是传统公交站点,也可以是虚拟站点。
3月29日至4月6日,西安市公共交通集团推出祭扫网约公交,为市民提供“上门接送、一站直达”的清明祭扫出行服务。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从固定线路到动态接单,祭扫网约公交为不少老年乘客提供出行便利。“去年体验过全程无忧的一站式接送,今年看到拼车更容易,第一时间就预定了。”3月24日,市民王阿姨就预定了30日8时前往公墓的网约公交,她表示去年抱着尝试的心态,选择了祭扫网约公交,体验过后确实让人很省心。
2024年10月,北斗云尚巴士在湖南省株洲市职教城上线。截至目前,已在职教城约10公里范围内设立60余个虚拟站点。根据乘客的实时需求动态调整停车点,既避免了传统公交站点固定但乘客需求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使公交服务更精准地覆盖客源,减少空驶里程、提高运营效率,又减少不必要停车,只有当有乘客预约时车辆才停靠,提高公交车辆的工作速度和周转效率。
城市更新,不仅有建筑改造、生态修复,还有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作为城市出行领域重要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站点的改造升级,无论是增加智能设备设施,还是融合城市文化渊源,都着眼于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改造升级中,多地公交站点将公交电子站牌建设作为其中重要一环。但一些建成时间较久的电子站牌会出现设备失能。比如在工作日早高峰,个别公交站电子站牌显示到站时间与实际到站时间偏差较大,或长期断电黑屏,反而影响了乘客的候车体验。
公交服务创新是场景而非“盆景”。解决以上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构建全周期管理体系,以技术方法实时掌握设施状态,及时响应故障预警,建立起“发现—响应—处置”的全周期管理流程,让公共交通基础设备设施长期、高质量地服务乘客。
此外,构建共建共享的运维生态也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思路。乘客作为公交站电子站牌直接使用者,会随时关注设备功能正常与否。畅通乘客与公交公司间的信息反馈渠道,让“随手拍”成为推动公交站点治理的重要手段,让每一位乘客成为城市公共服务的“守护者”,以共建共享热度提升为民服务的温度,真正的完成小站点承载“大民生”的初心。(翟永威)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欢迎来电咨询:400-114-7977 地址:宿迁市宿城区栖霞山路22号